筲箕北方叫法

更新时间:2023-04-17 10:34

筲箕、簸箕和撮箕

簸箕[bò ji]

最先是农具,用来簸去稻米中的杂质和空壳,北方用柳条编织,南方用竹条编织,尺寸有大有小。大簸箕不承重,以晾晒功能为主,小簸箕以簸粮食和家用为主。

现在不需要农民手工簸粮食了,簸箕的主要用途是晾晒农产品,比如柿子、花生、枣、花椒、茶叶等,也用来养蚕。

簸箕的尺寸变小以后,逐渐衍生出更多家庭方面的用途,象“饭筲箕”一样,北方的家庭会有一个存放食物的“净物簸箕”,专门放馒头和饼之类的,另外也有放针线的,放旱烟的等等,这种小的家用簸箕另有一个名称叫笸[pǒ]篮。它的形状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有圆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底部有撑角,也有没撑角的,甚至还增加了一些涂染和绘画的工序,将花草鸟鱼画在上面,使之不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也成了民间艺术产品,进一步提升了簸箕的内涵和价值。

簸箕是北方的称呼,撮箕是南方的叫法。

形状不一样的两种农用工具,有一个功能是相同的,就是簸粮食。但另一个功能却不一样,簸箕兼有晾晒的功能,撮箕却是兼有转运的功能。

撮箕的形状与筲箕有点相似,有一个“大肚”,有一边开口,方便“撮进”与“倒出”粮食。除了转运粮食以外,撮箕也曾很广泛地应用在煤矿和沙石场这样的地方,用粗绳绑住撮箕的三个边框,一个工人一根扁担,一次就可以挑两个撮箕。

尺寸变小,将材质变成铁皮或橡胶以后,撮箕也进入到家庭,就是今天我们在家里扫地时用到的撮箕。

无论是筲箕、簸箕还是撮箕,现在离我们都越来越远了,工业化的时代,机器取代了人类,也淘汰了这些体现劳动人民智慧和技巧的工具,虽然社会变化很快,但看到这些物品,总会让我们想起以前的年代和生活。

筲箕北方叫法的相关内容

马路还有什么叫法

马路还有大路、公路等叫法。

马路古指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今指城市或近郊的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坦的道路。

“马路”最早是由碎石铺设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这样利于雨水流淌到路边,不影响交通。后来,人们用沥青铺涂在上面,称之为“柏油路”。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马路”。

马路,是指供人或车马出行的宽阔平整的道路、公路。多是由人修建,供人使用,主要目的是方便人类从事诸多的生产活动。

古代仓库的叫法

粮 仓 的 别 名:敖仓

泛指粮仓。《淮南子·说林训》:“近敖仓者不为之多饭,临江河者不为之多饮,期满腹而已。”唐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宋 罗公升《燕城读史》:“敖仓转粟走天下,山积云委加蒿蓬。”宋 叶适《蔡知阁墓志铭》:“干道中,为寨屋五百,敖仓七十,今浸废。”另,秦代所建仓名。在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邙山上。山上有城,秦于其中置谷仓,故曰敖仓。《史记·项羽本纪》:“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史记·黥布列传》:“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古代仓库的叫法

中国…

唾液的高雅叫法

唾液是口中分泌的一种无色且稀薄的液体,被人们俗称为口水,在古代被称为“金津玉液”。

“玉液”、“琼浆”、“甘露”、“玉醴”、“华池神水”等美称。

唾液的高雅叫法

第一可以使用它的官方中文名:“唾液”或者“消化液”

第二古人初创文字时,即以水从舌边为“活”字,意为舌旁之水(唾液)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力。历代医学家、养生家为强调它的重要性,取名“金津”、“玉液”、“琼浆”、“甘露”、“玉醴”、“华池神水”等美称。所以如果想要更文雅的话,可以引用古文

第三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也可以用英文saliva

沧州羊肠子各部位本地叫法

大肠,叫肠子。小肠叫苦肠,胎盘叫房子,羊蛋叫子儿,羊脑浆叫羊脑,羊阴茎叫羊鞭,羊油叫油碎,羊羔叫荫羔,羊消化器官叫羊肚。

陕西的甑糕准确的叫法

它就是——甑糕。

“甑糕”这种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美食,历史相当悠久。简单说来,它是用江米、红枣、红豆等原材料在铁甑上蒸制而成的,软糯香甜,老少皆宜。

“甑”这个字外地游客见了尝尝会念错,但好玩的是陕西人的叫法也不是它的正确读音。“甑”字的正确读音是“zèng ”,在陕西方言里这个字被读成了“jìng ”。所以很多人会把“甑糕”误写成“镜糕”,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字既显示了“甑糕”这道美食的悠久历史,也显示了它制作工艺的特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