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文段大意

更新时间:2023-04-22 13:54

中心思想: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o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文段大意的相关内容

桃花源记体裁

散文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划分三部分

《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全文共五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发展)可以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

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文段大意

中心思想: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o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复什么意思

复行数十步的复释义:又,再。

原文:《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是儒家还是道家

桃花源主要体现道家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态度.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桃花源记》并诗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内容而言,《桃花源记》寄托了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和环境理想。

桃花源记,是儒家还是道家

桃花源的面目是道家式的,但它的实现路径只能是儒家式的。最有力的解释来自对桃花源原型的考察。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考证出桃花源的原型为魏晋南北朝的堡坞。所有的堡坞都由有社会权威的豪族领袖率众构建出来,而治理秩序最好的堡坞则是儒家士君主构建的,其典范为东汉末儒士田畴建立的。

桃花源记,是儒家还是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