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疑问词的用法

更新时间:2023-04-17 09:41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主要有16个:

1、问事物、时间、处所和数量的主要有8个:谁、何、什么,哪儿、哪里,几时、几、多少

2、问方式、性状和原因的主要有8个:怎、怎么、怎的、怎样、怎么样、怎么着、如何、为什么

语气词主要有4个:吗、呢、吧、啊

疑问副词主要有10个:难道、岂、居然、竟然、究竟、简直、难怪、反倒、何尝、何必

古代疑问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疑问代词,第二类是疑问语气词。

(一)疑问代词

(1)谁,孰,何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时,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选择。例如: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何”字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门人问曰:“何谓也”(论语·里仁)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安,恶,焉,胡,奚,曷

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先看用作宾语的例子: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同上)

(“恶乎”等於说“於何”。)

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

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二)疑问语气词

(1)乎,诸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这要看它用在什么样的疑问句里。在是非问句里,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字,这种“乎”字要译成“吗”。例如: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战国策·齐策)

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诸”字是“之乎”的合音。“诸”字用於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例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2)与(欤),邪(耶)

“与”(欤)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吗”字或“呢”字。“与”和“乎”的分别是: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用“与”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因此,纯粹表示疑问的“乎”字不能换成“与”字,例如“伤人乎”不能换成“伤人与”“冯公有亲乎”不能换成“冯公有亲与”下面是一些用“与”字的例子: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

语文中疑问词的用法的相关内容

三年级语文轻蔑的解释

解释轻视、看不起别人。

“蔑”,读音为miè,最早见于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蔑”的基本含义为目受伤而不明引申含义为无,没有,如蔑以复加。

在日常使用中,“蔑”常做副词,表示无、没有,如蔑有。

“蔑”,最初见于甲骨文时代,本义是“消灭”。字原由“眉”和“伐”构成。引申为“抛弃”、“轻视”、“欺侮”等义。简化字把“蠛”也简为“蔑”。后逐渐见于甲骨文,金文,楚系简帛,说文,最后演化为楷书简化版的“蔑”。

语文考试满分正常吗

语文拿满分基本不可能。

高考语文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基础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对于中国传统古诗词的理解掌握能力。由于考试的审查标准较为主观,因此很少有人在高考语文中能够取得满分。但是,仍然存在着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老师折服,从而取得满分。

语文属于文科类科目,试卷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要做全对还是大有机会的,但是主观题要写得跟标准答案一致就有很大难度了。语文还有作文题,要写一篇满分的作文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即使很难考满分,但我们还是应该把语文学好,考得分数越高越好,为我们考取更好的大学提供帮助。

语文考试成绩不佳怎么签字

如果语文成绩考的不好,想让家长签字的话,你也只能让家长看你的娟子,毕竟老师要的就是家长的签名,你可以跟着家长保证一下下一次的考试成绩必须要提升到多少多少分。家长才会心甘情愿的签下自己的名字。做这一刻的时候,学生是胆战心惊的。

语文考试开头需要写答么

语文考试特别是主观题,一般可以写答,也可以不写答,常见的做法不写答。这是语文试题和答案的字迹,笔墨轻重不同:人们也习惯于语文试题答案前不写答,直接写答案(一般空两格写)。

二是语文的主观题形式还是多样的,比如作文,写标题后,开始写正文,文章写完也就作答了,不必要在标题前写答。再如,文言文翻译,直接在句子下写翻译就可以。

七彩语文杯书法大赛含金量

含金量高。比赛旨在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汉字正书书写水平,着力发现一批有志于书法教育事业且书艺水平较高的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