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云听泉出自什么文章

更新时间:2023-04-17 10:16

卧云听泉的意思是隐居在山中的隐者,睡在白云底下,看天上的白云悠悠,听着泉水的声音,形容一种特别悠闲惬意的生活方式。

卧云听泉,连起来尚没有找到出处,但书法上所写较多,体现了文人的一种心境与艺术的意境。但两词拆开,则有很多典故。

卧云喻指隐居。出处:唐代白居易《酬元郎中书怀见赠》:“终身拟作卧云伴,逐月须收烧药钱”。唐代方干《寄李频及第》:“弟子已攀桂,先生犹卧云”。前蜀韦庄《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道开烧药鼎,僧寄卧云衣”。

听泉是指将泉之景融于听觉,生动传神,富有动感,通过细心的体味感受到水声山景。出处:唐代齐己《听泉》:“落石几万仞,冷声飘远空。高秋初雨后,半夜乱山中。只有照壁月,更无吹叶风。几曾庐岳听,到晓与僧同”。

卧云听泉出自什么文章的相关内容

齐己听泉全诗赏析

《听泉》唐•齐己

落石几万仞,冷声飘远空。

高秋初雨后,半夜乱山中。

只有照壁月,更无吹叶风。

几曾庐岳听,到晓与僧同。

赏析:

落石几乎万丈深渊,那回响像冷冰的声音飘向远空。

秋高气爽的时节飘下秋风秋雨,夜晚中绵延不断的山脉显得高低不齐。

只有天空的明月照在山壁上,树林一片寂静更没有吹落叶子的响声。

曾经有几次听到庐山山回响,夜里与和尚一同坐到天亮。

齐己听泉全诗赏析

原诗如下:

听泉

唐代: 齐己

落石几万仞,冷声飘远…

卧云听泉出自什么文章

卧云听泉的意思是隐居在山中的隐者,睡在白云底下,看天上的白云悠悠,听着泉水的声音,形容一种特别悠闲惬意的生活方式。

卧云听泉,连起来尚没有找到出处,但书法上所写较多,体现了文人的一种心境与艺术的意境。但两词拆开,则有很多典故。

卧云喻指隐居。出处:唐代白居易《酬元郎中书怀见赠》:“终身拟作卧云伴,逐月须收烧药钱”。唐代方干《寄李频及第》:“弟子已攀桂,先生犹卧云”。前蜀韦庄《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道开烧药鼎,僧寄卧云衣”。

听泉是指将泉之景融于听觉,生动传神,富有动感,通过细心的体味感受到水声山景。出处:唐代齐己《听泉》:“落石几万仞,冷声飘远…

洛阳秋风出自哪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意思是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出现在洛阳城中。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秋思》,全诗原文如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白话文意思是: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出现在洛阳城中,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正己化人,出自何处

“正己化人”出自《太上感应篇》。作者李昌龄,宋朝。

《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法则,道经中系统的提出承负论的观点,是在东汉的《太平经》中。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仍然具有积极…

问赶路人出自哪里

出自大冰的《我不》,原句是:“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意思是:无论出身,无论学识,无论目标,只要你勇于在暗夜前行,星光总会照亮前行的路,时光依然。

“星光不问赶路人”这句话是对自己的鞭策之语。这句的“星光”有两个意思:一是明指天上的星星所散发出来的光,再就是暗指能引导他实现心中所愿的智者或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