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将“僖”用作谥号,如“周僖公”“鲁僖公”,一般指不太好的意思。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据其一生的事迹给予的评价性称号。
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这句话说的意思就是,谥号是厉。厉,这个谥号,是丑谥,或者叫恶谥号。谥法上说:杀戮无辜曰厉。也就是说,谥号为厉的,都是暴君。
谥号在周朝就有,天子和诸侯都有谥号。在死后由大臣议定。所以秦始皇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历史上秦朝没有谥号。谥号可以改,也可以剥夺
文定是中国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一种好的评价。
“文定”这个谥号最早见于宋朝,属于一种美谥。“文定”颇为知名的有北宋苏辙,南宋叶适, 明朝杨溥,清朝刘纶等。
谥号文的含义,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谥号定的含义: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悼”是形容词,“悲哀、悲伤”的意思。以“悼”为谥号的人,多为亡国之君,有值得同情的意思。
“惠”是指仁慈爱民有惠于百姓的意思。这个谥号属于褒义。
刘肥(—公元前189年),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西汉宗室、诸侯王,汉高帝刘邦庶长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兄,母为曹姬。
有功于国,杀戮过重,功过相抵,谥号武厉,算是平谥,武厉这谥号是好是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逸周书》的记载:【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攻于牧野之中,终葬,乃制谥叙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是中国古代生者对逝者一生的总结,也是逝者流传于后世的特殊称号。王安石谥号“文”,是古代文臣最高最好的谥号之一。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围绕他的争议也持续千载。
王安石的谥号是什么
王安石谥号“文”。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他没有谥号。谥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 萧铣是唐朝的敌人,没有人给他起过谥号。不过他自称梁王。
萧铣(583年~621年),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梁宣帝曾孙。
没有谥号。
郑和(1371年[1] - 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州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汉献帝的献是聪明睿智的意思。
汉献帝,字伯和,出生于河南郡雒阳县,东汉王朝末代皇帝,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他幼时被董太后抚养汉少帝即位时,被封为渤海王。宦官之乱后改封陈留王。189年,他即位为帝后依附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昌
武将谥号分两等,只有重大贡献的人才有,据《明会典》,第一等是武与之搭配的依次是宁、毅、敏、惠、襄、顺、肃、靖,第二等是忠与之搭配的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公元前311年,嬴驷去世,时年四十六岁,谥号为“惠文”,葬于公陵。
与皇帝相比,臣属的谥号要简明一些,或一字,或二字,所选之字,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明清两朝群臣谥号定为二字,且有严格规范,“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武官的谥号“武”字为第一字,等级最高的是“武忠”,其次是“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