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沉默性缺氧”!这类人阳了一定要注意

更新时间:2023-06-24 13:38

警惕“沉默性缺氧”!这类人阳了一定要注意

老年人感染新冠后,应该如何监测?

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

针对网友关心的老年人感染新冠后的救治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邀请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做进一步解读。

· 为什么老年人感染后是引发重症的高危人群?

李燕明介绍,冬季天气寒冷,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的季节,老年人是脆弱人群,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重症的高危人群。冬季还是流感高发季节,它的重症也多发生于老年人,再加上现在新冠病毒感染,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感染后的重症比例较其他人群明显为高。

·老年人感染后应该如何注意监测?

老年人在家里一旦出现了发热,或者新冠的感染,一定要加强监测,特别是加强家人的关注。因为老年人相对年轻人对机体异常的反应可能不是这么明显,比如有些老年人已经体温升高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烧了。

李燕明介绍,老年人感染新冠后有可能会发生“沉默性缺氧”。家人觉得他的呼吸状态似乎还可以,还是挺平稳的,但是血氧饱和度可能已经比较低了。特别提醒陪护失能老人的朋友,一定要监测老人的体温、心率、脉搏,还有外周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果这几项的指标都相对稳定可能关系不大,如果出现特别是血氧饱和度下降,要及时就诊。就诊越早,救治的成功率也就越大。

·老年人感染后,出现哪些情况应该及时就医?

如果是独居的老人,自己要了解自己身体整体的情况,包括基础的心率、血压、脉率、呼吸、外周血氧饱和度等情况,一定要密切监测,出现恶化及时就诊。

要注意观察老人一般生活情况的变化,比如是不是能够很好的进食,大小便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尿失禁,有没有小便量明显的减少等。

特别要注意老人的精神状态。李燕明介绍,因为老人有时候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如果老人出现明显的嗜睡,交流障碍,不认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表达没有逻辑等情况,都是一些危险的信号。

李燕明表示,家有老人感染新冠后,如果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持续或加重,包括精神状态明显不好,需要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了一些新的异常,比如本来没有呼吸困难,现在出现了呼吸困难等也需要及时就医;合并像慢阻肺、哮喘、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一旦感染之后,容易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当出现基础疾病加重的时候,也需要及时就诊。

李燕明提醒,大于80岁,基础疾病特别严重,平时控制得不好且没有接种过新冠疫苗的老年人,一旦感染后,家人在观察照护的时候,要更加细心,出现问题更要及时就诊。

·张文宏:应警惕高龄老人的“沉默性缺氧”

12月21日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在演讲中提及,应警惕高龄老人的“沉默性缺氧”。

什么是“沉默性缺氧”?

张文宏注意到,有的老年病人送医时为时已晚,是因为他们对缺氧反应迟钝,甚至完全感觉不到胸闷、呼吸困难等,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沉默性缺氧”。他举例说,九十多岁的老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发现异常时已经缺氧很长时间。特别是子女忙碌、由阿姨照顾的老人,这种“沉默性缺氧”的风险可能更高。

遇到“沉默性缺氧”该怎么办?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曹彬建议,脆弱人群应尽早在发病初期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并且准备指夹血氧仪进行重症监测。他提到,有的老人在严重低氧(甚至血氧饱和度低于70%)时仍没有明显的胸闷、呼吸困难,“这是非常危险的,需要立即吸氧。”

“如果缺氧短时间内不能得到纠正,病人很容易进展到危重症肺炎。”张文宏强调,一定要将发现重症风险的关口往前推,建议居委会或企业可以给每个有老年人的家庭送一个脉搏血氧仪。

老人还需警惕病毒性肺炎

曹彬称,中日友好医院统计的近期部分奥密克戎轻症病例显示,大部分病人5到7天就可以核酸转阴,七天以上转阴的只有10%。而重症意味着引起死亡的潜在可能,包括基础病的加重(如肿瘤、脑出血、脑梗、肝硬化、尿毒症等)。

“我们也看到大量病人的重症确实是由于病毒性肺炎造成,多发生在脆弱人群,比如65岁以上老人、肥胖、合并基础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等,但最可怕的是,没有明显基础病的病人,也可以引起奥密克戎病毒性肺炎。”在曹彬分享的四个奥密克戎病毒性肺炎病例中,就有一位50岁无明显基础疾病的男性,还有一位48岁男性接种过三针疫苗,但有肥胖和十年高血压病史。

奥密克戎病毒性肺炎的特点是,往往在感染后一周,在影像学上显示特征性,即双肺弥漫性毛玻璃影。“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危重症病人,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需要俯卧位机械通气,甚至发生病毒引起的休克。”曹彬说。

张文宏指出,判断症状是轻还是重,主要看有没有高热。高热连续几天不退,或是呼吸困难,都是比较重的。评估病情的客观指标,则是血氧饱和度的检测,低于93是比较危险的,低于95要警惕,需要及时就医。同时也要测脉搏,如果脉搏很快,则需担心肺部、心脏是否受到了影响。

曹彬表示,发展到重症需要插管时,病人生存机会较小,目前比较受认可的是俯卧位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而全程接种疫苗、早期使用抗病毒治疗、做好血氧监测,都是十分重要的防重症的有效手段。

老年人该怎么做好预防?

22日,张文宏在直播中提及,摄入营养对于老年人防治新冠肺炎来说很重要。“蛋白的摄入、营养的加强,对老年人来说很重要,这样一旦他们感染了新冠,也能有比较强的身体抵抗力。”

张文宏建议,在当前新冠感染发生率较高的情况下,老年人群要特别注重自己的健康状态,一是靠营养的摄入和加强,二是要减少感染的机会,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有必要增加适当的锻炼或一些户外活动,如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出来走走,但不要聚集,出来时务必要戴口罩,这样就可以做到身心愉悦。

另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段时间务必储备好药物,尽量减少去医院的频次,就诊次数越少,被感染的风险越低。

那么,“阳康”后多久可以去看望老人和孩子?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赵卫表示,去看望老人和孩子,和什么时候我们真正完全恢复,体内不再带有新冠病毒有关系。如果老人有一些严重的基础病,或者是年龄确实很大,那看望老人的时间越延后越好。一般距离最初发现自己生病,到去探望老人的时间要长于10天,最为稳妥。

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央广网

来源: 极光新闻 东北网

警惕“沉默性缺氧”!这类人阳了一定要注意的相关内容

公交车上如何抵御骚扰:拒绝沉默让嫌疑人无可乘之机

公交车上如何抵御骚扰:拒绝沉默让嫌疑人无可乘之机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公交车上的性骚扰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乘客们也会使用一些方法来骚扰公车司机或其他乘客。今天让我们来探讨以下“公车骚扰方法”是否存在以及如何避免和应对这种行为。

Q:什么是“公车骚扰方法”?

A: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尤其是巴士)时,有些人借此机会进行非法、无聊、恶意甚至危险的行为。他们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向司机或其他乘客发出不适宜言语或者动作,例如插队、摸索等等。

Q:这种事件多见于哪类地区?

A:由于条件限制和环境影响,在城市中心或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都可能出现这样的事件,并且可能与觉得自己处于强势地位的人有关。

Q: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我们需要从三方面入手:

1.制定严格规章制度

想要根治此类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起相关部门负责监管并开展积极调查取证工作,确保对肆虐的不良行为予以应有惩罚。在公共交通车辆内部设置紧急报警按钮,提高乘客和司机对于不当言论、动作及骚扰等行为的认识与防范意识。

早期梅毒?打破沉默,了解症状!

[关键词头]早期梅毒,症状[关键词尾]

早期梅毒是一种性病,如果早期发现并治疗,可以有效遏制病情的发展。然而,许多人因为缺乏足够的知识,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了解症状至关重要。

早期梅毒的症状通常包括生殖器部位的疼痛或不适、**分泌物的改变、淋巴结肿大、疹子、溃疡等。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溃疡,通常会出现在生殖器部位或口腔内。溃疡可能会疼痛、出血或容易破裂,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将会恶化。

此外,如果患有早期梅毒,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低热、全身不适或肌肉痛等。这些症状往往被忽略,导致患者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并治疗。

所以,如果你怀疑自己感染了早期梅毒,一定要尽快就医,进行检查并接受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警惕老人沉默性缺氧!老人血氧饱和度低于多少需警惕

来源:央视网

老人血氧明显下降或是重症先兆,专家表示,如果老年人平时血氧指标处于正常值95%-98%,但是通过血氧仪监测发现,和其血氧基础值相比,血氧饱和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低于94%或者93%,这就很有可能是重症化的先兆指标。此外,病人的神志情况也可以反映其呼吸情况的指标。

警惕老人沉默性缺氧!老人血氧饱和度低于多少需警惕

警惕“沉默性缺氧”!出现这种情况赶紧就医

近日,多位专家提醒:老人感染新冠后,需警惕“沉默性缺氧”。

什么是“沉默性缺氧”?有何危害?在家庭护理中,如何识别和应对“沉默性缺氧”?家有老人,千万要注意!

01

什么是“沉默性缺氧”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牛宏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人体的肺部主要执行维持生命的气体交换任务,吸气时为全身每个细胞提供氧气,呼气时清除二氧化碳。当血液成分不足(贫血)或血液中氧含量低(低氧血症)都可导致组织供氧不够,这就是缺氧。缺氧时,通常呼吸频率会增加以提高吸入气体量,这也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报”。

警惕“沉默性缺氧”!出现这种情况赶紧就医

但也存在一种情况,即机体血氧含量已经下降,却没有同时发出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等信号。“这种‘悄然无声’的缺氧就是‘隐形缺氧’,也称为‘沉默性缺氧(silent hypoxia)’。”

如果身体缺氧却未能及时发出“警报”,会对人体的重要器官造成无法修复的致命损害。

什么是沉默性缺氧,如何识别和应对?

什么是沉默性缺氧,如何识别和应对?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的变化一般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

《1》低张性缺氧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减少,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的

《2》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而引起的组织缺氧。

《3》循环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血液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组织缺氧。

《4》组织性缺氧是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医学术语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警觉和担忧,它就是沉默性缺氧。

警惕“沉默性缺氧”!这类人阳了一定要注意

警惕“沉默性缺氧”!这类人阳了一定要注意

老年人感染新冠后,应该如何监测?

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

针对网友关心的老年人感染新冠后的救治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邀请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做进一步解读。

· 为什么老年人感染后是引发重症的高危人群?

李燕明介绍,冬季天气寒冷,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的季节,老年人是脆弱人群,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重症的高危人群。冬季还是流感高发季节,它的重症也多发生于老年人,再加上现在新冠病毒感染,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感染后的重症比例较其他人群明显为高。

·老年人感染后应该如何注意监测?

老年人在家里一旦出现了发热,或者新冠的感染,一定要加强监测,特别是加强家人的关注。因为老年人相对年轻人对机体异常的反应可能不是这么明显,比如有些老年人已经体温升高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烧了。

哪些人容易发生“沉默性缺氧”?听听医生怎么说

新华社长沙1月7日电(记者帅才)一些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很多人在家里配备了制氧机等吸氧装置。患者如何科学进行吸氧治疗?哪些人容易发生“沉默性缺氧”?什么情况下患者要到医院就诊?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一起了解一下。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孙传政说,一般情况下,患者如果缺氧,常会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即使血氧含量下降明显,却没有胸闷、呼吸困难等表现,这就是“沉默性缺氧”,这种情况容易被忽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患者容易出现“沉默性缺氧”。

哪些人容易发生“沉默性缺氧”?听听医生怎么说

1月5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孟婕查房。(受访者供图)

没有血氧仪 如何发现“沉默性缺氧”?

没有血氧仪 如何发现“沉默性缺氧”?

来源:福州晚报

近日,有关“老人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出现沉默性缺氧”的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沉默性缺氧”?如果没有血氧仪,怎么发现老人异常?记者就此采访了孟超肝胆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秀华。

林秀华介绍,沉默性缺氧是一种病理现象,跟血氧饱和度直接相关。血氧饱和度的正常值为95%~99%。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5%时,机体反应灵敏的人会表现出烦躁、呼吸频率增快、精神反应差、嗜睡等症状。但是,有些老年人由于长期患有心肺方面的疾病,对低氧血症的反应很迟钝。

“因此,脆弱人群可以准备指夹血氧仪进行监测,如果买不到这个仪器,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老人的一些症状来鉴别。”林秀华介绍,子女要注意家中老人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精神状态减退、食欲下降、走路不稳或摔倒、没有原因的心率增快或呼吸频率增快、嗜睡等情况。若老人的口唇、四肢末梢颜色发紫,就要警惕是不是肺部出现病变、是否出现缺氧等情况。如果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持续出现发烧、咳嗽、胸痛、气急等这些症状,无法缓解的,应及时就医。(来源:福州晚报)

警惕老人沉默性缺氧,血氧饱和度低有哪些表现?

科幻网12月27日讯(徐名扬) 据央视网报道,专家表示,如果老年人平时血氧指标处于正常值95%-98%,但是通过血氧仪监测发现,和其血氧基础值相比,血氧饱和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低于94%或者93%,这就很有可能是重症化的先兆指标。此外,病人的神志情况也可以反映其呼吸情况的指标。

警惕老人沉默性缺氧,血氧饱和度低有哪些表现?

沉默性缺氧是指有的老人在严重低氧,甚至血氧饱和度低于70%时仍没有明显的胸闷、呼吸困难,这是因为他们对缺氧反应迟钝,所以感觉不到胸闷、呼吸困难,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沉默性缺氧”。此时患者的双肺已经损伤,身体组织已经缺氧,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可能会危及生命。

血氧即血液中的氧气。一般来说,正常人体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98%,静脉血氧饱和度为64%~88%。如果血氧饱和度过低会造成机体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各类疾病。

血氧饱和度过低的主要表现就是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快,还可能伴随着三凹征的现象。三凹征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

人体内正常血氧是多少?血氧低有何表现?什么是“沉默性缺氧”?

人体内的指标,很多人对血压、血糖、心率等比较关注,但却忽略了血氧含量。殊不知,它也是生命体征之一,它是否处于正常水平跟人体健康情况也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我们离不开氧气,而血氧就是血液中的含氧含量。人体内正常血氧是多少呢?低了,身体有什么表现?是不是越高越好呢?有没有必要在家里备制氧机呢?下面就和大家说道说道。

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常用血氧饱和度这个指标,人体内动脉血的氧饱和度约为95%-100%,静脉血的氧饱和度约为75%。

氧气对人至关重要,那么血氧水平是不是越高越好?

并不是的,过高反而会影响健康,引起细胞老化。若是过量吸入,容易增加氧中毒风险。它和免疫力一样,过高过低都不是好事,在正常范围内才是有益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