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感染者自述病情,钟南山最新研判

更新时间:2023-06-24 13:38

5月15日下午,在来瑞特韦上市后临床研究启动仪式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目前在广州流行的主流新冠病毒株是XBB1.9.1。

根据目前广州市发热门诊的数据,在接受检测的发热病人里,有20%-25%是新冠病毒感染者。

五位感染者自述病情,钟南山最新研判

钟南山介绍,无论有症状还是没有症状,如果体内新冠病毒对应的抗体增高,就说明人体曾被感染过。从这个角度看,根据测定,全国大概有85%的人感染过新冠病毒,约有11亿至12亿人。根据相关实验室研究和新加坡等地的真实世界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能在4-6个月的时间内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但如果面对变异株XBB,其保护力可能会减弱,“从去年12月算起,实际看现在已经是到了这个时间了。”

近日

“全国都在咽喉炎吗”

和“二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五位感染者自述病情,钟南山最新研判

五位感染者自述病情,钟南山最新研判

新冠二次感染后

症状究竟如何?

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五位“二阳”感染者,其中女性三位,男性两位,这些人年龄皆在30岁到45岁之间,他们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期间曾首次感染过新冠。今年五一前后,他们又陆陆续续中招了,有部分已痊愈。

相比首次中招,他们多数向记者的反馈是,症状有所减轻。

发烧程度减弱了

4月30日午后,家在广州番禺的李楠在一微信群中向朋友圈们公布她新冠“二阳”了,并晒出了她的抗原阳性检测结果,抗原检测试剂C区和T区皆有一条浅浅的红色线。

李楠是在4月28日下午突然感觉到头痛欲裂,并伴随有些畏冷症状。次日,即4月29日,就开始发烧,她当时做了新冠抗原检测,但结果还是阴性。

“我最初以为中招的是流感,就立即服用了流感药‘奥司他韦’,但不见好转,当天整个人处于昏昏沉沉状态,且发烧还持续到4月30日。”李楠说,她去年12月“首阳”时是高烧不退,最高一度达到39.5度,整个发烧进程持续了三到五天,同时喉咙“吞刀痛”。这一次,发烧程度减弱了,烧了两天左右,最高到38度,喉咙继续出现疼痛,但痛感明显减弱。

“上一次整个人是浑身无力,趴在床上无法动弹,生活都不能自理了,这一次无力感没那么强烈,生活也可以自理。”李楠说。

同样家在广州的苏皖,在5月13日也检测出“二阳”了。当天,她出现发烧症状,新冠抗原检测呈现阳性。回想起去年12月那次‘首阳’,她依旧心有余悸,当时是高烧不退,全身疼痛不止,每天处于煎熬状态。

“从这几天看,发烧力度减弱了,温度最高是38度多。虽然目前味觉嗅觉不灵,嗓子也有些嘶哑,但相比上次,总体症状还是有所减弱的。”苏皖说。

家在上海的李俪,对于近期遭遇的“二阳”,她显得有些猝不及防。“想不清楚到底在哪里中招的,不明不白就阳了,刚开始是咽喉炎症状,然后出现低烧,折腾了两天后,新冠抗原从阴性变为阳性。”

李俪说,相比首阳,她这次二阳症状的确有所缓解。“上一次阳时,高烧三天,吃了不少退烧药、咳嗽药,整个人很虚弱,这一次,没吃任何药物。虽然这一次退烧后有几天是重感冒状态的,但也不至于像上次那样,症状那么强烈,‘首阳’时晚上咳嗽到很难受。”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李俪刚刚转阴。“从发烧到阳性,再到阴性,加起来大概7天时间左右。”李俪说。

五一期间,曹松带着小孩去三亚游玩,到返回南京家中后,他察觉自己也阳了。“回来后就出现感冒症状,如流鼻涕,接着就是低烧,测了新冠抗原,果然阳了。”他表示,整体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前后四天左右就好了,抗原也很快转阴了。第一次阳的时候感觉自己全身发力,但这一次没有出现这种症状。

家在北京的栾砾,在感冒咳嗽十天左右,通过抗原检测,发现新冠阳了。他在发现阳的当天,鼻塞严重。“阳后的第一天鼻子被堵得‘死死’的,嗅觉也没了,之前‘首阳’时没有这些症状。我自己猜测,应该是感冒后免疫力很低时不小心感染了新冠的,”

不过,他表示,在发现“二阳”后,他当天就决定服用家中储备的新冠口服药,连续服用了三天,服用的第二天时,胸口还有**辣的感觉,咳嗽也在继续,体温持续在38度左右徘徊,但到了第三天时,上午还在低烧中,下午就觉得所有症状突然减弱了。

“现在嗓子哑中,肺里有痰,但抗原转阴了,整体‘后遗症’还是比上次轻多了,但我觉得还是新冠药‘立功’了。”栾砾说。

*文中采访对象李楠、苏皖、李俪、曹松、栾砾皆为化名

“二阳”的风险高吗?

“二阳”症状会轻一些吗?

......

而关于以上热点问题

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解读

“二阳”的风险高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对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来说,体内抗体仍处在较高水平,目前看二次感染的风险还是比较低的。不过,距离上次感染已超半年时间左右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生二次感染的风险仍会增加,因为这部分人群抵抗力下降得会更快,尤其是面对XBB.1.16这种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毒株。

据了解,虽然人员流动增加了病毒的传播风险,但更多是针对“未阳”人群,这类人群尤其要注意防护。

“二阳”症状会轻一些吗?

不少人在网上晒出显示阳性的抗原,称“二阳”后仍出现鼻塞、咳嗽、味觉消失等情况,但比第一次症状要轻。

李侗曾表示,“对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即使‘二次感染’,症状也会轻一些,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群感染。并且之后的疫情高峰也不会像此前那么明显,可能会呈现一个较缓的波峰。”他提醒,此前从未感染过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人群,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二阳”了需要医疗干预吗?

5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China CDC Weekly)发布《预先计划的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株再次感染的相关因素——中国广东省,2022年12月至2023月1月》。

五位感染者自述病情,钟南山最新研判

该研究介绍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广东省出现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初次感染后3至6个月内再次感染的风险较低。在首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6个多月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明显增加。大多数再次感染病例都有症状;然而,只有少数人需要医疗干预,没有发现危重病例。

咽喉痛就是感染新冠了吗?

“五一”假期过后,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出现喉咙肿痛,担心是不是“二阳”了。那么,咽喉痛是否与新冠有关?如何区分呢?

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潘红英表示,临床发现,二次感染新冠的患者,普遍症状较轻,出现明显咽喉痛的情况较少。若患者没有出现发烧,说明是无症状或轻症,那么也就同样不可能出现咽喉痛。

潘红英强调,出现咽喉痛,不用过于焦虑,擅自套症状。那么,“二阳”有哪些症状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五位感染者自述病情,钟南山最新研判

五位感染者自述病情,钟南山最新研判

若同时出现发烧、咳嗽,怀疑是新冠感染,可以自己进行新冠抗原检测。

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应注意自我隔离,前往发热门诊就诊。若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咽痛明显、无法自行缓解,也要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排除其他病菌感染等问题。

如何缓解咽部不适?

出现急性咽炎导致的咽喉疼痛,可口服解热、镇痛的药物,注意日常护嗓。抵抗力较强的患者2~4天能自行缓解。

若炎症较严重,可能要1周或更长时间恢复,需及时就医检查。

急性咽喉炎如果没有及时保养嗓子,会转成慢性咽喉炎。

饮食方面忌油炸、油煎、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少食燥热之物;少吃或不吃酸、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薯类、糯米类等难消化食物;三餐不要过饱,餐后不要立即躺下,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

同时,要注重加强营养,适量进食奶类制品、精肉、鸡蛋等;多食水果;多喝水,让喉咙保持湿润。也可以尝试煲一些养咽粥汤缓解咽部不适,如银耳百合莲子粥、无花果瘦肉汤、石斛麦冬橄榄瘦肉汤、川贝冰糖炖雪梨等。

综合东方网、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网、半岛都市报等

来源: 文汇报

五位感染者自述病情,钟南山最新研判的相关内容

专家钟南山回应无症状感染者:重要性不容忽视

问:钟南山院士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有何回应?

答:最近,一些媒体报道了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引发的公众关注和担忧。针对这一问题,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无症状感染者不具备明显的临床表现,但仍存在造成传播风险的可能性。

首先要提醒大家:即便是没有出现任何典型呼吸道传染病如咳嗽、发低氧等临床表现,也并不能排除患者携带新型冠状病毒并具有相当程度的传播能力。因此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专家钟南山回应无症状感染者:重要性不容忽视

1.个人防护措施

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自己身体状态,并积极加强预防措施。建议尤为注意以下几点:

-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离。

-注意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活动。

-减少与他人面对面接触时间和频率。

2.实行全员检测

同时,在相关场所或群体中实行针对性的全员检测,有助于发现潜在病例,并切断传播路径。这样可有效地遏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风险。

“复阳”者还会传染别人吗?吴尊友、钟南山这样解读

来源:辽沈晚报

昨晚的一个重磅消息,

引起了沈阳人的广泛关注!

沈阳1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复阳

为什么会出现

康复后再次核酸阳性的情况?

“复阳”是否还有传染性?

“复阳”的比例有多高?

来听专家解读↓↓↓

吴尊友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此前介绍,部分相关病人在出院后的随访中又查出核酸阳性,出现这种现象有三种可能。

第一,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比如出院前的两次核酸阴性是假阴性,或者随访的核酸阳性结果是假阳性。

第二,病毒又重新活跃起来。

第三,再次感染。

五位感染者自述病情,钟南山最新研判

5月15日下午,在来瑞特韦上市后临床研究启动仪式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目前在广州流行的主流新冠病毒株是XBB1.9.1。

根据目前广州市发热门诊的数据,在接受检测的发热病人里,有20%-25%是新冠病毒感染者。

五位感染者自述病情,钟南山最新研判

钟南山介绍,无论有症状还是没有症状,如果体内新冠病毒对应的抗体增高,就说明人体曾被感染过。从这个角度看,根据测定,全国大概有85%的人感染过新冠病毒,约有11亿至12亿人。根据相关实验室研究和新加坡等地的真实世界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能在4-6个月的时间内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但如果面对变异株XBB,其保护力可能会减弱,“从去年12月算起,实际看现在已经是到了这个时间了。”

近日

“全国都在咽喉炎吗”

和“二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明年1月底2月出现感染峰值,3月初趋于平稳 钟南山最新研判→

此轮疫情峰值何时到来?

若峰值到来,如何确保

其他非新冠感染者得到正常治疗?

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症状患者

居家隔离要注意什么?

个人防护需要注意什么?

12月9日

钟南山院士团队

就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疫苗接种、

自我防护等多个公众关心的话题

与媒体进行交流

↓↓↓

明年1月底2月出现感染峰值,3月初趋于平稳 钟南山最新研判→

钟南山院士团队就疫情防控情况接受媒体采访(央广网记者 王雪薇 摄)

奥密克戎株

致病性明显减弱

钟南山认为,政策出台是基于不同时期的形势而做出的分析,“之前我们采取严格的预防感染措施,是因为从新冠病毒野生株到阿尔法株、德尔塔株,死亡率较高时达4.6%,是相当高的。”

钟南山:新冠后遗症更多是主观感受

钟南山:新冠后遗症更多是主观感受

钟南山:新冠后遗症更多是主观感受,这个观点到底正确吗?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担心潜在的后续影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感染者一旦康复会否出现长期不适或并发症?近日,著名呼吸学专家钟南山院士发表了关于此问题的看法,并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

根据钟南山院士发布的相关言论,他认为“如果说只有胸部CT检查有异常改变而且没有什么明显的身体不适之类(即轻度型),那很可能就没有其它需要特别注意或治疗的地方”。他还表示,“很多所谓后遗证都是双盲试验无效才使用药物卡片里面杂项中找出来对策治方法。”

这样一番话语难免会引起争议。毕竟从概念上讲,“后遗证”指代持续存在某种形式健康损害状态,并非非性感知反应。但事实上,在描述和解释医学现象时也确实存在主客观交错的情况,这一点或许可以对钟南山院士的话语进行更深入探讨。

钟南山:感染新冠病毒相当于自然打了一次疫苗

钟南山:感染新冠病毒相当于自然打了一次疫苗

问题:钟南山谈感染相当于打了一次疫苗,真的是这样吗?

回答:

近日,有关报道称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你曾经通过感染新冠病毒而康复,那么类似于你的身体刚刚完成了一次针对该病毒的“自然免疫接种”。不少人可能会认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外出、不用再担心被感染。但是实际上,是否如此呢?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自然免疫接种”并非等同于打过一针疫苗。理论上看起来很美好,在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法和预防手段之前,希望得到“自然免疫”以便抵抗后续可能更严重变异型或者年度流行株比较正常。可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自然免疫”,也不能完全保证其效果是否长期稳定。

从概率角度分析,“自然免疫接种”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感染量、基因个体差异、年龄和健康程度等多个因素。如果一次感染的病毒量很小,或者身体免疫系统反应比较强劲,则获得“自然免疫”的概率也相对会更大,反之则会更小。

钟南山自己接种新冠疫苗:专家的典范做法

钟南山自己接种新冠疫苗:专家的典范做法

在新冠疫情中,钟南山教授是中国的一位重要专家。他在前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一直推动着抗击疫情的进程。因此,很多人都关心他自己是否打了疫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钟南山教授本身就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了。在今年1月份北京协和医院开始进行新冠灭活疫苗国内第二次临床试验时,钟南山教授便成为这个项目的志愿者之一,并积极参与到其中去。

当时,在实施接种前,该项目组对每名志愿者进行详细筛查、评估后再确认其体检合格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方可入组。

据报道称,在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89岁高龄、但仍然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的钟南山也回答问题:我已经打完第2针灭活性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科兴中维生产总代理迪玛公司制造国产易于保存运输特别适用于广阔发展中国家应急需求)疫苗啦!

可以看出,钟南山教授不仅是一名著名的专家,还是一个非常负责任和关爱社会、自己身体健康的知识分子。他能够主动参与疫苗接种并向公众传递正能量,对提高公众对疫苗接种的信心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新冠患者需注意:钟南山谈及后遗症风险如何规避

新冠患者需注意:钟南山谈及后遗症风险如何规避

问:钟南山谈新冠后遗症,你有何看法?

近期,时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例如,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这一情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深感震惊和担忧。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后遗症”。它指的是某些健康问题在治愈出手术或流行性传染疾病自然期间之后继续存在或再次发生。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导致的肺部感染而言,在治愈之后表现为持久咳嗽、呼吸困难、气促等一系列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的不适和副作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发布数据显示,在恢复阶段中80%左右轻至中度COVID-19感染者表现了至少1项长期效应,并称其为“长COVID”或“后COVID-19症候群”。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副作用不仅影响了身体健康,还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钟南山:后遗症多数是主观体验如何科学应对

钟南山:后遗症多数是主观体验如何科学应对

钟南山:后遗症多是主观感受

2020年初,新冠肺炎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作为中国著名的呼吸系统专家和中国抗击SARS的英雄人物之一,钟南山教授成为了这场战“疫”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他接受采访期间提到:“对于患者来说,后遗症大部分是主观感受”,这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那么,“后遗症”究竟是什么?它对患者有什么影响?目前医学界对此有哪些认识?

“后遗症”指的是某种因素引起的医学上长时间(通常超过3个月)存在、不良生理及心理变化或异常状态。而针对新冠肺炎患者方面,据统计,在康复期出现乏力、背部酸疼等不适情况以及精神问题(例如焦虑、失眠等)都被称作"新冠后综合征"。

然而,在主观感受与客观数字间是否存在差距这一点上,钟南山教授带给我们了一个思考路径。事实上,后遗症的定义是一个非常延续、复杂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试者自身感知和评价。这意味着有些人可能被认为没有出现任何后遗症,而有些人可能会体验到较重或持久性的不适。

疫情后的未来:钟南山预测明年全面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疫情后的未来:钟南山预测明年全面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问:钟南山预计明年恢复到疫情前?

答:

近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认为明年的春节就可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这一说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我们需要明确“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是什么意思。从大多数人角度来看,“以前”的状态应该指的是没有新冠病毒肆虐、人们可以自由出行和聚集、经济运转正常等状态。

那么,钟南山院士所说是否属实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目前国内抗击新冠疫情方面取得的成果是十分值得称赞的。随着全球各国陆续开始进行大规模接种工作,国内疫苗覆盖率逐渐提高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信心。

但要想真正回归“以前”的生活方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有效防控机制之前,“零星”的本土感染依然存在,并且可能会发展为新波次或变异菌株传播风险加剧。

即使再过去几个月、甚至几年,国际旅游业复苏、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局面稳定等因素也都将直接影响到国内疫情形势的走向。钟南山院士所说的“明年春节”,是否真有把握做到是尚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