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元朝高明的《琵琶记》。原句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高明是元末戏曲作家,他的《琵琶记》是部南戏,写的是汉朝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之间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传奇之祖”。全剧典雅生动的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将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
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
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应该是:人间四月芳菲尽。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夕阳老柳昏鸦有关诗句,例如:“空记三秋故乡梦,夕阳衰柳看归鸦。”
原文如下:
暮鸦有感
谢榛 〔明代〕
来时池草吐春芽,秋水惊心落藕花。空记三秋故乡梦,夕阳衰柳看归鸦。
作者简介: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
夕阳老柳昏鸦全诗
没有夕阳老树昏鸦这句,原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出自张志和元曲《天净沙·秋思》
原文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诗:
赠刘景文
宋代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原诗如下
赠刘景文
苏轼 〔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这句诗出自北宋作家黄庭坚写的《寄黄几复》,全诗如下: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时期,黄几复是黄庭坚少年好友
“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第二句以“寄雁传书”的典故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黄庭坚这样遣词入诗,才创造出如此清…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梅花香自苦寒来”出自明·朱熹《增广贤文.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全文是: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原文
乌衣巷
刘禹锡 〔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释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这句话出自楚辞,也作“楚词”,是一种由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的新的诗歌体裁。
楚辞本为楚地的歌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浪漫主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人闲车马慢,路遥星亦辞全诗
这句话出自楚辞一书。《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
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全诗如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