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典故的问题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5-04-02 12:17

风生水起典故

传说很久以前,中国有个贫穷不堪的小渔村,村里住着两个相依为命的兄弟,他们划船出海捕鱼,好不容易才捉到两条鱼,带到镇上去卖,可是一条也卖不出去。兄弟俩只好把鱼带回家自己吃。然而,他们穷得连一根用来烧火的木柴也没有,于是只好把鱼生吃。

自从吃了那两条生鱼后,兄弟俩每天都能捕到很多的鱼,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富裕。

日子好了,兄弟俩不忘当年贫困,每逢春节,就吃起生鱼,只是为增添美味和去除鱼腥,加入了蔬菜及酱料一起进食。于是,民间有人传吃生鱼会带来好运,因此,这道菜得以流传,名为“风生水起”。

燕然未勒的典故

典故出在《窦宪传》:“勒燕然”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而“燕然未勒” 的意思即包含功业未成、边患未平之意。

使至塞上燕然典故赏析

《使至塞上》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中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要像窦宪那样在边塞奋勇作战、建立不朽军功的豪情壮志。“燕然勒功”也称为“燕然勒石”,典故出自《后汉书》。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诗人用此典故,更显慷慨悲壮。

使至塞上燕然典故赏析

燕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境内行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汉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骑兵围歼于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的作战。

二年,匈奴袭掠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

饺子的来历有趣的典故

传说张仲景,当年辞官还乡时,他老家正值冬天时期,天气非常的冷,当时的人们由于贫困穷乏,没有多余的闲钱去购置保暖的衣服,所以每个贫困穷乏的人都懂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冻得不成样子。

因为当时张仲景的名声很大,所以有很多人都上门求药,张仲景一想到他们冻僵的样子,即使上门求药的人有很多,张仲景也一一舍药相救,获得了百姓们的称赞。

后来张仲景制作出了“娇耳”,也就是今天的饺子,当时就是用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煮熟,切碎包在面皮里,再次放到汤里煮,煮熟后捞出再舀一碗汤,放入几个娇耳,每人一份。人们吃完娇耳、喝完驱寒汤后,浑身都很温暖,耳朵气血也流通了。从那以后,吃过的百姓都没有再…

沉疴下猛药是什么典故

此句话常与“乱世用重典”连用,意思是用猛药来治病,重的刑罚来治乱,形容问题很严重,必须要用重药和重刑才能根治。这句话出自出自《周礼》:“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周礼》是西周时期具有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具备法的性质和作用。《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

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典故

典出:晋名士刘伶旷放嗜酒,著《酒德颂》:“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用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来形容人的胸怀旷达。也形容野外生涯不畏艰难的激情。后因用为宴饮放旷的典故。

例句:巧笑难禁,艳歌无间声相继,准拟幕天席地。(柳永《金蕉叶》“厌厌夜饮平阳第”20),这里说自己歌筵之欢可比刘伶纵酒的酣畅。

照猫画虎成语典故

出自《歧路灯》第十一回:“这大相公聪明得很,他是照猫画虎,一见即会套的人。”

意思是照着猫画虎。比喻只是依样画葫芦,实际上并不理解。[1]

在句中一般用作谓语。多用于贬义

士可杀不可辱典故

出处:《礼记·儒行》:“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译文:“ 儒者可以亲近但是不可以威胁,可以接近却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奢侈,饮食不丰美。对他们的过失可以委婉地批评,却不可当面指责。他们的刚毅就是如此。”

士可杀不可辱典故

‘’士可杀不可辱‘’的出自于《礼记·儒行》,原文是“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它的典故是广州都督裴伷先获罪下狱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裴伷先获罪下狱,唐玄宗不知如何处理,宰相张嘉贞提议打板子,而另一名宰相张说却认为“士可杀不可…

恭宽信敏惠典故

最近听讲座,一位老师讲《论语》中提到的“恭宽信敏惠”,听后颇有感触。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学重要经典,其中所传递的为人、处世、治国之道深刻而精辟,如果真懂了并践行之,对一个人的顺利成长颇有裨益。

孔子关于为人之道讲得不少,“恭宽信敏惠”是流传较广的一条。从字面意思看,这5个字好像也不难。“恭”无非就是对人恭敬,不仅要发自内心地有敬心,而且仪容要恭谨、谦和。且孔子说,恭则不侮,意思是对人恭敬则不会受到侮辱。民间有谚语云:礼多人不怪。但若是一个人大大咧咧,没有恭敬谦和的儒雅之气,则会令别人反感,进而对他发作不当言辞,让他受到羞辱的情况便常发生。对于我们而言,无论是什…

望夫崖典故

一说传说有位女孩痴等心上人归来,一等等千千万万载,风雨中,便化为石块,得名“望夫崖”,现常借此形容女子痴心等待。

另有一说是某朝时一男子出海经商,他的妻子每天爬到悬崖上等他。后来他在回来的路上翻了船死了,他的妻子还在等,一直等到变成了石头,叫做望夫石,那悬崖就是望夫崖。

清明杏花雨说的是谁的典故

清明杏花雨是南宋僧人志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全诗如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孙权劝学涉及到哪2个成语典故

孙权劝学讲的是对吕蒙的故事。孙权让吕蒙这些掌管政事的大将多学习,吕蒙推说军务繁忙。

孙权说,我不是要你当传授经书的学儒,你能比得上我的事忙吗

孙权给吕蒙推荐了一些书去读。后来鲁肃和吕蒙谈论国家大事时候,说吕蒙已经不是当初吴县的阿蒙了。文中涉及到两个成语:刮目相看,吴下阿蒙。都是指一个人通过不断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