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典故的问题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5-04-02 12:17

桃李满天下的典故是什么

成语出处

"桃李"一词,最早见于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后世遂有"桃李满天下"这一俗语。"桃李满天下"一词最早见于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子质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经他指教的学生中,有好多人都在朝廷中得到了提拔。后来因为子质得罪了魏文侯,所以他不得不逃离魏国去了北方。

在路经山东时,子质巧遇了一位叫子简的学者,有着满腹委屈的子质向子简发起了牢骚,埋怨那些他教过的人忘恩负…

大衍之年的典故

大衍之年典故由来

大衍所指,乃是《易传·系辞上传》所言“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三段式宇宙衍化过程。主要源自《周易·系辞上》,其中论述古易揲蓍草取卦、卜筮之法时提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山河故人什么意思,典故

《山河故人》(Mountains may depart)是由贾樟柯编剧执导的一部家庭剧情现实题材的电影,由赵涛、张译、梁景东、董子健等主演,张艾嘉特别演出,于2015年10月30日在全国公映。该片讲述了汾阳姑娘沈涛一家三代人从1999年到2025年情感、时代变化的故事。

射鹿的典故

曹叡15岁那年,有一天,他跟曹丕去打猎。曹丕见到一头母鹿带着一头小鹿,马上弯弓搭箭,射死了那只母鹿。他兴致勃勃地日叫曹叡去射那只小鹿。曹叡泪流满面地央告说:“陛下已经杀了母亲,我实在不忍心再杀它的儿子。”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曹丕。他闷闷不乐地丢了弓箭,黯然伤心。

只手遮天成语典故

只手遮天的拼音:(zhī shǒu zhē tiān)1、解释: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2、出处: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3、例子:又说皇上已知道了这件事,终究会水落石出,旁人别想~,瞒过了圣明天子。

4、金庸《鹿鼎记》第五十回 近义词 一手遮天

六的成语典故

六的成语典故,“六尺之托”。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帝纪》:“并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挠。”

六尺,古代谓没有父亲的未成年的孩子。出自《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托,为寄放、委托的意思。这里指受嘱托抚育遗孤。

杨文广陷柳州典故

宋。杨文广。延昭子。从狄青南征。侬智高为广西钤辖。兵陷柳州。青救之。与野史云。文广系宗之子。陷柳州被困。杨家诸女将往救焉。传术迥异。姑并录之。仍宜从正史为是。

现在多被卜卦相面的用来讲给客户,似懂非懂,干扰客户的判断,达到引导客户思维的目的,可以有多个解释。

1、杨文广兵陷柳州,危在旦夕,必须马上营救。

2、杨文广是大宋名将,边疆蛮夷能有多少战力,一动不如一静,不出几日,必能自解。

今兹捧袂典故理解

今兹捧袂:今天有幸参加宴会。

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原文节选: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译文:

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像孔鲤那样有礼今天有幸参加宴会,如登龙门。司马相如倘若没有杨得意的引荐,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愧的呢

孟训文公谈性善的典故

字面意思是:孟子教育滕文公谈论了人性善的问题。

孟训文公谈性善:

《孟子》中记载,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路过宋国到楚国去,遇见了孟子,孟子和他谈论了人性善的问题。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本是善良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来自孟子的观点。训,教育。

项羽学万人敌典故

《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项羽是楚国将领的后代。

在父辈们的影响下,他从小喜爱武艺,而且气力过人。

但家里人都希望他能多读些书。

可是项羽对那些识字课本一点也不感兴趣。抚养他的叔父项梁想:既然这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材料,那么就让他学武艺吧,于是就请了老师教他学剑术,才学了几天,项羽又不想再学了。

项梁很生气地说:“你文不学,武也不学,到底想学什么呢”项羽一仰头说:“读书识字不过是会写姓名而已,学剑术,也不过是一对一的作战,这些本领都没什么了不起,学万人敌(用兵可敌万人的本领)才是我的理想!”

典故最多的京剧是什么

传统京剧大多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的很多片断或故事情节十分精采,寓含哲理、寓意深刻,形成典故广泛运用于其他相似事件。

如&lt西厢记&gt中丫环红娘,后"红娘"成了媒人代名词广为运用。典故最多的应该是&lt将相和&gt,有负荆请罪、退避三舍、围魏救赵、完碧归赵、老当益壮、相辅相成等典故均出于此。

存孝故里典故

晋、陕、冀一带,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位飞虎将军李存孝的故事。

李存孝原名安敬思,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他武艺非凡,勇猛过人,被晋王李克用收为第十三义子,赐姓李,名存孝,因称“十三太保”,成为麾下的一员骁将。。旧新唐书、旧新五代史都有关于他的记录。《新五代史》形容他作战“猿臂善射,身被重铠,橐(tuó)弓坐槊,手舞铁挝(zhu),出入阵中,以两骑自从,战酣易骑,上下如飞。”《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李存孝那就是战神般的飞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