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导的问题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5-04-09 22:58

直线加速度推导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gt0反向则a&lt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sin的泰勒公式推导过程

sin(x),在0处的二阶泰勒展开根据导数表得f(x)=sih,f'(x)=cox,f"一sin飞,f(3)=一cosx,f(4)=sinx……于是得出了周期规律分别算出:f(0)=1,f"(x)=0,f(3)=一l,f(4)=0……最后得:sin=x一x^3/3!十x^5/5!一x^9/9!一……(这里就写成无穷级的形式,广义等比数列展开:1/1一x=∞/∑(n=0)Xn

sin泰勒展开∞/∑(n=0)(-1)的n次幂乘X的(2n十1)次幂/(2N十1)!

E的x次幂泰勒展开:∞/∑(n=0)x的n次幂/n!

万有引力做功的推导过程

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

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

n·m2

/kg2。为英国科学家

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

末速度公式推导

末速度公式为平均速度=(v0+vt)/2,式中Vo是初速度、vt是末速度、a是加速度、t为加速的时间。

匀加速直线运动末速度相关公式:

(1)vt = v0 + at

(2)平均速度=(v0 + vt)/2

式中,Vo是初速度,vt是末速度,a是加速度,t为加速的时间。

速度定义

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末速度公式推导

初速度计为vº,未速度为v…

椭圆弦长公式推导过程

设直线方程y=KX十m,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y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两交点A(X1,y1)B(X2,y2)则AB两点间距离是椭圆弦长lABl^2=(X1一X2)^2+(y1一y2)^2=(X1一X2)^2+K^2(X1一X2)^2=(1+K^2)(X1一X2)^2。所以lABl=√1+K^2丨X1一X2丨

因数定理推导

因式定理的推导过程:f(x)=(x-a)*q(x)+r。因式定理是余式定理的推论之一。因式定理规定:如果多项式f(a)=0,那么多项式f(x)必定含有因式x-a。反过来,如果f(x)含有因式x-a,那么,f(a)=0。

因式定理普遍应用于找到一个多项式的因式或多项式方程的根的两类问题。从定理的推论结果,这些问题基本上是等价的。若多项式已知一个或数个零点,因式定理也可以移除多项式中已知零点的部份,变成一个阶数较低的多项式,其零点即为原多项式中剩下的零点,以简化多项式求根的过程。

最小配筋率公式推导

步骤/方式1

最小配筋率为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步骤/方式2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步骤/方式3

由上可计算出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箍筋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

圆与圆的公共弦长公式推导

首先要知道求公共弦长需要知道哪些量。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P,公共弦为AB,且AB与OP的交点设为M,由相交弦的性质知AB⊥OP,要求AB就要知道两个圆的半经为R,r及圆心距乚。由于△AOM与△APM都是直角三角形,所以AM^2=R^2一OM^2=r^2一PM^2=r^2一(乚一OM)^2,由此得OM=(R^2一r^2)/2乚,∴AM^2=R^2一[(R^2一r^2)/2乚]^2。

这样就可以求出AM,同时知AB=2AM就可以求出弦长AB了。

圆与圆的公共弦长公式推导

两圆方程作差后得直线方程AX+By+C=0,若某个圆心(m,n)相应半径…

1到n累加求和公式怎么推导

从1加到n的和的公式用(n+1)n/2表示 等差数列,常见数列的一种,可以用AP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而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例如:1,3,5,7,9……(2n-1)。

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 。注意: 以上整数。

1到n累加求和公式怎么推导

1到n累加求和S的公式是

S=n(n+1)/2。

推导如下:

设S=…

逆概率公式的推导

一、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1、概率的加法公式

①若事件A与事件B互斥,则P(A∪B)=P(A)+P(B)。

②若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则A∪B 为必然事件,P(A∪B)=1,P(A)=1-P(B)。

当一个事件的概率不易求出,但其对立事件的概率容易求出时,可运用此公式,即间接法求概率。

2、已知两个事件A,B的概率分别为P(A),P(B),那么有如下结论:

(1)A,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其概率为P(A∪B)。

若A,B互斥,则有P(A∪B)=P(A)+P(B)。

若A,B相互独立,则有P…

正方形面积大推导过程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这是从文字题中的问题得出的答案,具体在求答案时是根据面积计算进行的,如果周长都是20㎝的图形,①长9㎝,宽1㎝的长方形,面积是9×1=9(平方厘米)。

②长8㎝,宽2㎝的长方形,面积是:8x2=16(平方厘米)。

③长6㎝,宽4㎝的长方形,面积是6x4=24(平方厘米)。

④边长是5㎝的正方形,面积是5x5=25(平方厘米)。所以:周长相等的图形中是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不动点求数列通项原理详细推导

1、当f(x)=x时,x的取值称为不动点,不动点是我们在竞赛中解决递推式的基本方法。

2、典型例子: a(n+1)=(a(an)+b)/(c(an)+d)注:我感觉一般非用不动点不可的也就这个了,所以记住它的解法就足够了。

3、我们如果用一般方法解决此题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又要待定系数,又要求倒数之类的,太复杂,如果用不动点的方法,此题就很容易了x=(ax+b)/(cx+d)令 ,即 ,cx2+(d-a)x-b=0令此方程的两个根为x1,x2,若x1=x2则有1/(a(n+1)-x1)=1/(an-x1)+p其中P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解,然后再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求解…